从“住到住”再到“住到住”:发布了“十四五”住房领域七大公共服务计划

2022-01-13 10:49: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11日,国务院召开《“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丽介绍,《规划》号文件是“十四五”期间及以后推进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欧晓丽表示,《规划》在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持续推进均等化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首次将非基本公共服务纳入规划,提出普惠性发展方向,同时将生活服务纳入规划范围,为未来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完善筑牢蓄水池。

《规划》涵盖九大公共服务领域,其中住房是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七个方面。

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强调住房保障,涉及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强调积极推进住房条件改善,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和住房公积金等。

《规划》在保障民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逐步实现住房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3项主要指标,7项主要内容

与“十三五”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两大发展目标聚焦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不同,《规划》将“十四五”住房领域主要指标增加到三项,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大类。

包括一个约束性指标,即到2025年,城镇户籍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率要得到充分保障;两个预期指标,即到2025年,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率要得到充分保障,实现改造约21.9万个城镇老旧社区的目标。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租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属于政府住房保障范畴。解决城市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实现城镇户籍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率是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指标。

RealData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向记者指出,三大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厘清政府权责边界,强化政府安全责任。而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的原则是,所有的住房安全都要得到保障。因此,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城市旧社区改造数量根据我国2000年底前建成的社区数量综合确定,为21.9万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潘蔚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底,共有3800多万困难群众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累计有2200多万困难群众获得租赁补贴。城镇低收入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安居,其他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做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住房保障工作。在公共租赁住房方面,要做好城镇住房和收入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实行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合理确定实物公租房数量,确保所有城镇户籍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都能获得住房保障

指出,要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中积极推进住房条件改善。包括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全面推进城市老旧社区改造,重点改造完善社区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还提出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单位依法缴费和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租购并举,保障存款人基本住房需求。

中国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常州启动试点,引导和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享受相应权益。潘蔚说,从试点情况来看,目前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平稳。

徐小乐表示,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利于扩大住房公积金公共服务覆盖面,在租房或买房时为这一群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在阿金市工作。在徐小乐看来,通过将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缴费年限与申请经济适用房挂钩,将公积金与各种社区服务挂钩,打造丰富的金融产品等。灵活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可能会增强。

40个城市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比例将超过1/4。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十四五”期间住房建设的重点。《规划》再次明确,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经济适用房主要由建筑面积小于70平方米的小型单元组成,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的租赁住房。

2021年6月,国务院发布《规划》。此后,各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增加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潘蔚介绍,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是缓解了新市民和青年住房困难,推动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2021年,40个重点城市共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预计将帮助200多万新市民和青年缓解住房困难。

二是调整了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促进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十四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47万、60万和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40个重点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约为26%。

三是为城市吸引人才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上海、西安等很多城市都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在新城或产业聚集区,吸引新市民、青年人到城市就业,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十四五”时期积极推动改善住房条件的重点方式,有助于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政策从制定推出到落地效果显现需要一个过程。整体来看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趋势向好,政策支持力度大,细则制定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

黄卉指出,从2021年7月开始,已有超过30个省区市出台了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或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城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执行细则。伴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陆续将有更多执行细则推出,以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有所居。黄卉补充,在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过程中,各地应考虑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对租金水平等条件进行考量,促进市场主体形成长期可发展、经营可持续的良性运营模式。

潘伟在阐明“十四五”保障性住房重点工作时提到,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黄卉认为,公共服务租购同权的重点在于落户及子女教育。具体来看各地的做法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放宽落户条件,推动积分落户;二是落实居住证管理,将租房与获得居住证或户籍相关联;三是推出居住证或积分入学,各类人群按顺位统筹就近入学。

在黄卉看来,公共服务租购同权的政策突破重点是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尤其在落户及子女教育方面逐步减少“租购差异化”。具体来看,或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逐步弱化甚至取消房屋产权对子女受教育机会优先等级排序的影响,采用概率抽签、居住距离、实际居住时长等更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排序;二是加大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给,平衡区域资源差异,加大对人口流入城市教育的财政支持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