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破网” 专家建议 阶段性回撤不代表实际损失

2022-03-17 10:44:00 来源:证券日报

“我一直遵循‘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除了定投基金,我还用了一些基金买银行理财,希望收益更稳定。没想到最近几天连理财收益都缩水了。”投资者吕霄最近告诉记者。

事实上,和吕霄有同样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很多投资者觉得买银行理财产品不会亏。但今年,这种惯性认知正在被打破。统计显示,截至3月16日,全市场28822款银行理财产品(含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中,有2003款产品出现了破发。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资管新规发布后,对银行理财产品提出了“破价格、除通道、除非标”等诸多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向净值化转型。然而,一些投资者的投资观念并没有及时改变。一旦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投资者就会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投资者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亟待重视和改进。

多重因素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回撤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缩减为零;净值型产品剩余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这意味着理财市场进入了综合净值时代。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现象频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Wind统计显示,截至3月16日,全市场28822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净值在1以下的有2003款,约占6.9%。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现象,工行理财、招行理财、交行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日纷纷在其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发文。3月14日,工银理财表示,“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主要原因是境内外股票、债券市场的共振调整。2022年初以来,国内外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特别是3月份以来,股市短期出现较大调整;债市收益率也在低位震荡后上涨近20bp,债券资产估值出现相应回调。”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外部环境层面,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和宏观流动性形势下,难以把握金融市场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难度;二是发行人层面,整体净值化初期,部分商业银行和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对净值化产品管理准备不足。第三,在产品层面,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尤其是权益类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大,对银行的投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采用的市值法,不仅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还考虑了市值波动带来的债权估值变化。与以前的摊余成本法相比,它的累计收益曲线显示的是产品的真实价格涨跌情况,而不是一条直线。

“最近一直有客户朋友问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问题。”某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发展阶段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完全取代了之前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到期后无法获得固定本息,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或回撤是正常现象。

一家中小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销售R1、R2低风险理财产品时,他们都告诉客户,不存在所谓的“保本理财”。理财不是存款。购买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过,客户对现有银行理财产品的认知似乎并没有改变。据同行反映,最近部分银行理财遭遇负收益后,已有客户投诉。”

“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大势所趋。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投资者教育要在售前、售中、售后进行。”恒天理财经理张金海告诉记者。

3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提出引导投资者加深对理财产品的理解、鼓励银行业全面开展投资者教育等举措。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及时转变“保本保息”等理财观念,谨慎选择金融机构,合理选择理财产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应更加重视投资者教育,正确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绝不推荐超过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在销售产品之前,投资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投资者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只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符合自身风险水平的合规产品,同时加强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进建议,银行等理财产品的提供者需要与基金等其他类型的产品设置额外的产品风险提示和更严格的投资者风险评估。投资者需要系统阅读和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配置方向等合同条款,认真研究和选择管理财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