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外资大幅增仓 10股中a股银行保险股增持超50%

2022-06-13 11:07:00 来源:证券日报

今年以来,外资(北向资本)持续大幅加仓a股银行保险股。

据记者查阅,截至6月10日收盘,纳入统计的36只a股银行保险股中,外资对30只股票的持股比例较去年12月31日有所增加,对24只股票的持股比例增幅超过10%,对10只股票的持股比例增幅超过50%。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外资对青岛银行、PICC和苏州银行的持股比例增幅均超过100%,分别为182.2%、161.3%和102.3%。

外资加仓

偏爱股份制行与城商行

根据沪深股通中央清算持有记录,今年以来,外资密集加仓银行保险股。其中,银行股的增仓最为明显。

纳入沪深港股通的31只a股银行股中,年内仅有5只股票被外资减持,其余26只股票均被增持。其中,截至6月10日,外资对青岛银行、苏州银行、中信银行、贵阳银行、长沙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银行、郑州银行、交通银行等9家银行的持股较去年末增长超50%。

此外,年内外资对成都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清农商行、上海银行、常熟银行、南京银行等9只银行股的持股量增幅在20%至50%之间。从不同银行机构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外资加仓的重点对象。

从外资减持的银行股来看,仅Xi安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紫金银行、平安银行五家银行股被减持。整体来看,除Xi安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降幅均在10%以内。

在业内人士看来,压制银行板块的利空因素逐渐清除,银行股下行风险较小。许多积极因素推动外资和其他资金购买银行股。

安信证券分析师李双认为,首先,目前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资本市场运行平稳。银行板块再次下行的风险不大,而且有绝对收益。其次,受益于强劲基建信贷需求带动规模扩张、受疫情影响较小、估值相对合理的区域性城商行,当前可能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一些商业模式独特的农商行也是不错的配置选择。再者,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过去六年大部分银行的估值都处于绝对低位,前期市场担心的风险点也得到充分释放。但由于信贷增长缓慢、理财逻辑受损、房地产信贷风险暴露等因素,投资者对其中期业绩仍有一定担忧。

一直以来,保险资金都是银行股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对于银行股的配置价值和风险,某中型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不断打压银行板块。随着房地产板块风险的逐步出清,银行股的估值有望得到修复。目前对该板块走势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信贷政策、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增长等因素。事实上,随着风险的逐步清除,银行业今年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弹性。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分类,截至今年6月10日,国有大行、农商行、城商行的涨幅已分别达到4.2%、1.6%、1.2%。

对中国人保

加仓幅度高达161%

从保险板块来看,a股前五大保险股中,外资加仓三只,分别是中国太保费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PICC、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人寿今年前4个月总保费同比仅增长3.45%。其中,对保险股影响最大的寿险业务持续萎靡。前4个月,五大保险公司寿险业务同比微增0.25%,两家头部寿险公司同比出现负增长。

最新业务数据显示,6月10日,两家上市保险公司披露了前5个月的保费数据。中国太保前5个月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7%,其中CPIC人寿增长5.1%,CPIC财险增长9.6%。此前5月,PICC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86%,其中PICC财险增长10%,PICC寿险增长16.8%,PICC健康增长29.5%。总体来看,上述两家上市险企的寿险业务仍在复苏,财险业务增速趋稳。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上市保险公司的财险业务触底反弹,这也是PICC被外资大幅增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PICC的业务结构中,财产保险业务占比最大,PICC P & amp;c是近年来国内保费和净利润占比最高的财险公司。随着国内财险业务的回暖,也是年中a股五大保险股中唯一正增长的保险股。

从保险板块未来走势来看,上市保险公司、券商等机构认为,目前,保险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具有一定配置价值,但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的复苏仍受到疫情、行业转型等诸多因素的抑制。

6月9日,在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会秘书苏表示,保险板块整体表现不太好,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股价目前的估值水平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包括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放缓、地缘政治紧张、部分波动和情绪影响,以及保险行业本身正在进行深度转型和价值重塑的因素。此外,今年3月底,中国PICC、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4家上市险企管理层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当前股价被低估。

近期,多家券商机构也发布了保险板块中期策略,包括光大证券、东方证券、浙商证券等券商,称目前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配置价值。从基本面来看,产险业务持续向好,而寿险业务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静待重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