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的量化巨头未来还敢“开快车”吗?

2022-06-20 10:42:0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前车之鉴,后车之鉴。倒下的量化巨头们正在大容量、高收益、低波动的三角关系中重新寻找平衡点。数据显示,在主动压降规模后,随着市场的企稳,头部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近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领导人也深刻反思了他们的教训。今后,他们将在规模扩张方面保持克制。他们不仅要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要让战略能力适应筹款节奏和团队实力。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大容量、高收益、低波动被视为投资中的“不可能三位一体”。量化私募也不例外。去年前三季度,私募的量化业绩和规模一骑绝尘,一时间风光无两。但规模快速扩张后,行业收入很快出现过度衰减,业绩“翻车”。很多头部机构开始写道歉信,甚至劝阻投资者。

前车之鉴,后车之鉴。倒下的量化巨头们又在寻找这个“三角”的平衡点。数据显示,在主动压降规模后,随着市场的企稳,头部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近期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领导人也深刻反思了他们的教训。今后,他们将在规模扩张方面保持克制。他们不仅要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要让战略能力适应筹款节奏和团队实力。

显著“回血”:量化巨头业绩明显修复

凡事都有周期,这两年风光无限的“量化工厂”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

去年前三季度,头部量化私募既吸引了眼球,也吸引了资金,行业规模迅速突破1万亿元大关。然而,市场风格转变的重叠轨道日益拥挤,众多数百亿量化私募“翻车”,超额收益迅速下降。经过近8个月的调整优化,头部量化私募似乎正逐渐走出低谷。

据某券商统计,截至5月27日,头部量化私募产品近一个月实现正超额收益的比例在80%以上,4月底以来多家头部机构累计超额收益在5%-10%之间。

“头部量化私募近期超额收益修复有两个原因:一是5月份以来,市场环境对多数量化策略较为友好,多数量化模型能够捕捉到错误定价的机会;第二,在经历了去年四季度的低谷后,一些量化私募在规模和策略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整体业绩有所优化。”私募排排网旗下容止投资基金经理胡博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反弹中,超出市场预期的是,此前业绩“翻车”的魔方量化表现抢眼。数据显示,5月6日至6月2日,中证500指数上涨9.25%。在此期间,幻方量化1只中证500指数增利产品收益率为16.75%,超额收益超过7个百分点,在16只披露净值的百亿级私募中排名第一。

去年底,幻方量化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幻方量化近期业绩的说明》称,“近日,幻方量化的业绩回撤达到史上最大值,对此我们深感愧疚”。一时间,超额收益的快速下降将数千亿的量化巨头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此背景下,魔方量化开始主动控制规模,不仅免除赎回费用,其市场总监还在渠道群里建议无法承受波动的投资者尽快赎回。到的渠道人员

“所有策略都是周期性的,所以短期涨跌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为什么规模最大的私募跌得最厉害,规模缩水后还能迅速‘回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某量化私募负责人直言。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经历了业绩低谷期的掌门量化私募,如今在规模扩张上更加谨慎和克制。

宽投合伙人王恒鹏坦言,规模过大是业绩的大敌,同样适用于量化私募:一是规模快速增长后,策略的冲击成本会显著增加,从而影响超额收益。其次,如果规模过大,量化产品在风格敞口或股票集中度上可能更高,当市场风格逆转时,超额收益的回报可能更大。

他还提到,如果中国投资者接受5%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优质私募基金经理也可以管理1000亿元的规模。但相比美国市场,当前环境下的中国投资者对超额收益的要求显然更高,相应的管理人有效能力相对有限。“如果经理人规模超过有效容量,业绩的相对优势就会丧失,甚至会出现业绩和品牌的风险。”

明讯投资负责人邱会明也在6月的一次渠道客户交流活动中坦言:“2021年一季度的业绩挑战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主要有两点启示和思考: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战略能力和筹资节奏的适应能力;二是进一步使客户的风险偏好适应产品风险收益。”

根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公布的信息,去年备案了大量新产品的量化巨头,今年明显放缓了备案的步伐。比如2021年上半年,宁波魔方量化以175家备案位列百亿私募榜单第一,今年以来备案数一直为零;去年上半年,凌俊投资和九坤投资也创下了100多项纪录。今年以来,分别只有3项和12项记录。

“现在不要想着‘开快车’,更重要的是‘造好车’,也就是提高战略车型的竞争力。”年控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王晓表示,规模和业绩一定是一种权衡关系。要想成为最后的赢家,就必须抵制住规模飙升的诱惑,主动控制。

制规模,同时不断优化策略模型,实现规模与团队实力的动态平衡。

某百亿级量化私募总经理称:“很多时候一家量化私募‘翻车’并不是因为规模的绝对值过大,而是规模增长的速度过快。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管理100亿元规模的私募突然去管理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必然会出现无法控制或者预测的风险。所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市场过热时适当调整发行节奏。”

修炼内功:跑好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抛开对规模排名的追逐,头部量化私募开启了更为激烈的“毫秒之战”。

“经过前些年量化私募策略的不断进化,当前行业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如果策略不够快、不够有效,很容易被其他优秀量化机构‘收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需要不断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挖掘数据的能力,丰富选股因子,同时持续提升算法交易(在统一时间段内获得更好的交易价格)的竞争优势。”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坦言。

记者采访获悉,为了提高团队竞争力,今年以来头部量化私募纷纷亮出优厚待遇抢夺人才。比如,鸣石基金相关人士称,除了六险一金和百万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还为员工提供餐饮补贴、下午茶、团建等各种福利升级计划。“另外,只要符合我们的招聘需求,待遇不设上限,足够优秀者也可以组建自己的投研团队。”

聚宽投资为了争夺优秀人才,甚至还“包落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方便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公司在多地设立办公室,而且还在解决员工落户问题上花很多精力,可以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办理北京落户手续。

“对于量化管理人而言,规模、收益、波动三者之间往往是‘不可能三角’。”黑翼资产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俊表示,作为量化机构,一方面在策略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要保持一定的规模,使得管理人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储备足够的预算来应对在IT设备、超级算力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规模增速,以更好地提升管理业绩和客户的投资体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