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外资私募的本土化问题亟待解决

2022-07-04 14:38:0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私募最近比较活跃。瑞联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成功注册,成为第42家外资私募。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外资私募注重长期投资,拥有强大的专业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本土投资者具有吸引力。但外资私募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需要解决两大问题:战略本土化和团队管理本土化。

近期国外私募发行的新产品陆续走俏,受到渠道追捧。国际量化巨头二适马发行的新产品,募集规模约为12亿元。水桥、盛远等外资私募近期也在低调渠道销售产品,少量产品,受到投资者追捧。

近年来,外资机构持续布局中国资本市场。据通联数据统计,外商独资私募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580亿元左右。

从管理规模来看,桥水(中国)投资最高,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第二名是盛远投资,管理规模从50亿元到100亿元不等;瑞银投资、德潮投资、腾盛投资、润汇投资的管理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汇力投资和因曼(上海)投资的管理规模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此外,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外资私募有29家。

一位资深私募人士认为,中国财富管理规模持续增长,加上机构双向开放的不断推进,大量海外资产管理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但外资机构在前期需要解决本土化问题,包括战略的本土化和团队管理的本土化。在满足母公司风险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如何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投资模式和产品非常重要。

除了获得私募基金牌照、发行私募产品,不少外资机构将业务触角伸向了投资资格。目前已有12家外资机构获得该业务资格。国外一些私募已经“由私募转公”。目前,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已经获批,而施罗德、联博、凡达等国际资产管理巨头正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外资机构的进入将对中国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私募拥有先进的资产管理模式和投资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ESG投资的氛围。此外,大部分外资机构以小团队模式运作,对风控管理和产品一致性有严格要求,比如对集中度和行业偏离度有内部限制,对产品风格漂移有一套清晰的监控流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