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和极端天气等因素日益影响全球粮食供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农业保险的技术流程来提振作物种植效率,提高粮食产量。
“事实上,当前全球农业保险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科技赋能降本增效。”国内某财险公司产品创新部人士向记者指出。首先,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使得依赖历史数据的农业保险无法有效覆盖新的风险。需要整合作物种植和气候变化的最新数据,优化风险控制模型;第二,在全球很多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地区,传统农业保险仍面临运营成本高、覆盖面不足等局限,需要互联网技术降低农民的保险成本;三是传统的农业保险查勘方式仍然效率低下,难以及时解决农户的资金压力。
在他看来,如果这些挑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拖累许多国家人民的种植热情,导致全球粮食生产压力加大。
这也无形中带动了许多国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科技的全面融合。通过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效率和准确率,塑造农业保险生态链,有效解决粮食生产瓶颈。
如今,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大量实时、完整、多维的数据,为农业保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美国农业部凭借这些高科技收集了大量的农业播种数据,为美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准确定价、准确核保、高效理赔调查和风险控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AFSC农业金融服务公司(agricultural Financial Services Corporation of Alberta,Canada)尝试利用无人驾驶机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雷达图像、高分辨率卫星等高新技术,大幅提高农业保险查勘定损效率。
目前,国内许多财产保险公司也成功运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使农业保险技术得以转化。例如,平安地产& amp意外险已完成360多个指数保险产品储备,涉及气象指数、物价指数、产出指数、碳汇遥感指数等新型农业保险业务场景。保险对象包括猪、蛋、土豆、森林等50多种农产品。
据多位农业保险领域人士表示,尽管取得了进展,但国内农业保险的科技赋能仍需突破诸多发展瓶颈,包括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建立鼓励农业保险科技创新投入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早日实施,着手构建农业保险科技应用标准等。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当前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和农业保险,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探索农业保险与科技融合路径,构建农业保险新生态链,这些都为我国农业保险科技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借鉴。
五大科技赋能
长期以来,全球农业保险面临着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五大痛点
二是在3S技术(遥感RS、GIS、GPS)的支持下,物联网(电子耳标、电子项圈等。)和人工智能AI,全球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建立种植管理和养殖业的精准管理体系,通过精准抽取和识别数量实现核保的核保模式,有效降低保险机构违规核保的风险。
正是33s、AI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帮助全球财产保险公司建立种植业“天、空、地”一体化定损系统和养殖业死亡个体智能识别系统,实现逐图理赔、认赔识别等精准理赔模式,提高保险机构定损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规避保险机构虚假理赔、协议理赔等违法风险。
第四,借助气象、遥感等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全球财险公司可以建立科技驱动的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招标、增品”。如今,欧美国家不少保险机构凭借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风控算法模型,创新开发了天气指数保险、遥感指数保险、价格保险、产量保险、收益保险和“保险期货”等保险产品,借助天气指数数据跟踪、遥感指数判读、价格预测、遥感产量测算、期货成交量套期保值等技术,推动农业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五是随着气象、产量、灾情、保险理赔等大数据的日益融合和应用,全球财产保险公司开发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作物生产风险精算模型,实现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差异化生产风险评估,从而建立科学的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区域风险差异的不同保险定价,不仅能有效激发农民增产积极性,也有助于财产保险公司不断提升业务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农业保险的技术改造在欧美国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
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农田数据层计划,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当地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进行实时监测。保险公司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分析这些主产区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准确估算当地耕地面积,是精准按图索骥承保,规避虚假承保风险的重要依据。
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合作利用卫星数据改进指数保险,即卫星技术将提供更加丰富和多维的气候变化信息数据,帮助财险公司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
农业险赔付风险,尽早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瑞士保险科技初创企业Etherics 正致力于为当地农户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农业保险——使用当地天气参数作为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即智能合约的各个关联方能独立获得相关验证信息,实现公平、及时与透明的赔付,将三个月的农业险理赔周期缩短至一周。
德国软件服务提供商365FarmNet基于欧洲航天局(ESA)的开放卫星数据绘制农产品生产状况图表,向当地农民提供农作物规划、产量预测、牲畜管理、运营分析等解决方案。目前安联等大型保险公司正在使用这家机构的科技,帮助自身降低农产品实际产量与预估值的偏差。
“欧美国家农业险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其中包括如何将科技与农险业务发展痛点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业务模式;保险机构如何增强遥感、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的研发应用,补充自身农业保险数据不足等瓶颈;如何用好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业保险创新步伐与理赔效率等。”前述国内财产保险公司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
在他看来,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持续增强,保险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农业生态链建设,一是发现更多的保险产品创新应用场景,助力农户更好使用高科技解决自身农业生产问题;二是通过高科技服务广大农户同时,积累大量实际数据信息,解决自身农业数据不足等瓶颈,为未来产品创新与精准定价提供额外的支持。
中国农业保险科技化“破局”
通过汲取全球农业保险科技化转型的诸多经验,中国产险公司正在积极构建日益完善的新型农业保险服务生态。
《白皮书》显示,在移动互联、3S、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的驱动下,2017 年以来国内农业保险科技化征途迈入爆发期,众多保险公司充分使用各类高科技与大数据算法模型,研发大量新型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华农财产保险联合农信互联开展“互联网+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创新模式;中华保险联合蚂蚁金服提供“互联网+融资+保险+农业供应链”的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安产险推出“AI+农险”新模式,推出多模态生物识别、牲畜识别、OCR 票证通、声纹识别、签名识别等多项智能黑科技,广泛应用在农业保险领域。
此外,第三方科技公司正赋能国内保险机构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业态。比如北京佰信蓝图科技向多家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移动服务平台“农险云图”,北京佳格天地科技为农险企业提供遥感服务,北京航天信德通过高分卫星为农险企业提供遥感数据,深智恒际科技有限公司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牲畜识别技术等。
一位平安产险人士向记者透露,针对不同农作物生产,农业保险的科技化业态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种植险领域,他们正探索建立以“移动终端+卫星遥感+鸟瞰无人机+线下验证”四位一体的查勘定损模式,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农作物光谱特征和物产气候特征,准确划分受灾面积,识别农作物不同受损等级,并通过抽样验证、校验遥感定损图等技术大幅提高理赔精准性;在养殖险领域,他们则打造“移动终端+水印相机+远程视频”模式,陆续试点NFC电子耳标、牛脸识别等技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借助远程视频和多方呼入技术,将科技与标准化流程相结合,大幅降低虚假理赔风险。
随着农业保险科技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平安产险已探索“保险+期货”“保险+农担”等产业振兴模式,撬动产业资金7.23亿元,助力14万户农户年合计增收4.2亿元,积极促进农业增产。
记者获悉,围绕不同科技赋能,国内农业保险的应用场景也各有侧重。比如国寿财险引入的铁塔遥感技术,主要依托“星、空、气、视、地”五位一体的种植业保险技术体系,对所承保的农作物生长进行全流程实时监控预警,广泛用于“按图承保”领域。
安华农险则将区块链技术用于部分地区的肉鸭养殖保险研发,设立智能理赔条件——通过计算及比对鸭雏进雏数量、饲养数据(包括饲养过程的死亡数量、饲料 用量、免疫接种等数据)、屠宰场数据等多方数据,验证肉鸭每日真实死亡数量,以此作为精准赔付的依据。
在多位农业保险业内人士看来,相比西方国家农业保险科技化进展,中国仍存在某些差距,包括科技与业务的结合仍有待加强,纵深发展不够大;农业保险科技服务覆盖面不够广;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科技运用能力发展不平衡等。
一家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他们调研发现,多数保险机构对遥感定损服务的接受价格约为 0.2-0.5 元/ 亩,但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实际成本投入(数据购买和人力成本)高于 0.5 元/亩,导致遥感定损技术的使用范围被压缩,未能在种植业保险获得更大的应用覆盖面。
“此外,国内部分科技在农业保险的应用效果还有待增强。”他指出。以牛脸识别为例,目前相关科技仍存在受拍摄角度及光线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大、识别实际成本高等瓶颈,导致应用实践范畴受限。
记者了解到,相比欧美国家农业保险科技化转型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国内保险公司的农险科技运用能力发展也不够平衡。具体而言,人保、平安、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正持续增加对农险科技的投入,引领农险科技化转型。然而,众多中小保险公司因业务量较小,对农险科技投入相对较低,难以有效覆盖农险科技的硬件设备与技术更新成本。
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对此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需尽快建立鼓励农业保险科技投入的政策体系,推动各家保险公司积极加大科研投资,扭转当前国内保险公司农险科技运用能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方面则加快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降低保险公司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农业保险创新的运作成本。
“这背后,是相关部门需尽早确立农险科技的应用标准。”上述国内大型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部门人士坦言。毕竟,农业保险科技化发展,需整合财政、农业、林草、气象、保险公司等多方信息资源,但不同来源的数据需引入统一的农险科技应用标准作为支撑,才能最大限度推动保险公司加快农业保险创新力度,助力中国农业保险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