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处置加速银行资产质量保卫战

2022-07-06 10:49:00 来源:北京商报

保障资产质量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内在要求。7月4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甘肃银行、中原银行、武汉农商行、富滇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将不良资产处置由被动转为主动,以公开市场拍卖、债权转让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很多企业陷入困境,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明显加大。多位银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不良资产压力的担忧。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应加大处置方式创新,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转让、不良证券化等方式化解风险。

“公开”处置不良资产

目前,银行核销不良资产的方式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核销和催收,公开挂牌、拍卖、转让债权已经成为常态。7月4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包括甘肃银行、中原银行、武汉农商行、富滇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加大了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

7月3日,甘肃银行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公开竞价方式处置两批债权资产,本金余额及利息合计约17.46亿元。在完成公开招标程序后,甘肃银行确认甘肃资管为中标方。今年6月30日与甘肃资管签订了资产转让合同,甘肃银行同意将其在相关资产转让合同中所列合法享有的债权转让给甘肃资管,总对价为5.284亿元。

甘肃银行表示,资产转让合同的订立及债权资产转让所得款项将用于缓解该行现有不良资产压力,激活其信贷存量。同时,这也是盘活信贷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中原银行近日通过阿里司法拍卖平台公开处置多名自然人的坏账资产,参与本次坏账的同一竞买人或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参与两个以上项目的拍卖。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述债权多为房产抵押贷款,由银行非批量转让。一个参与者只能买两笔贷款,个人和公司都可以买”。

不良资产批量上市和“打包”也成为银行热衷的方式。7月4日,武汉农商行营业部在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布《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拟公开转让不良资产。这次要转让的不良资产有3个,3户。截至5月31日,不良资产总额约为5536.59万元。此前,富滇银行也曾发行《不良信贷资产转让预公告》转让25笔不良信贷资产。截至5月20日,不良信贷资产本息余额合计约3.44亿元。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指出,近年来,部分银行采取公开化、多元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有利于促进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发展,提高了银行风险处置能力,有效防范了潜在的局部系统性风险,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

中小银行不良清收难度大

在疫情影响下,银行业的风险防控水平、资产质量等核心指标备受业界关注。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2022年一季度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53亿元;不良率为1.69%,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尽管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许多银行家对银行的质量表示担忧。

为了缓解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提到,“我行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方式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直接催收、诉讼(仲裁)追偿、委托代理追偿、破产清算、以资抵债、债务减免、不良贷款重组、不良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市场化债转股和不良资产核销等。”。

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提到,“为加强不良资产处置,除了通过追偿、诉讼等方式将不良资产移交给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外,我行还进一步加强了资产的清查核算,密切关注贷款动向,积极处置现有不良资产”。

一些银行还设立了收集和处理中心。贵阳银行近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回复称,其总行已成立不良资产处置领导小组,分行成立了清收处置中心,配备了熟悉信贷业务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人员开展清收工作。同时,专门制定了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奖惩措施,调动了清收处置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大,在普惠金融中业务占比更大的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更多。在此背景下,不良贷款虚假处置、不良资产非法转让等乱象频发,银行掩盖不良资产的“花式”手段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近日,审计署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内控薄弱,其中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亿元。

“中小银行不良资产清收面临困难和成本高,处置方式和渠道不够多元化。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缺乏专门的不良资产处置队伍,不良评估和处置机制不够完善。”周直言,总体上看,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部分地区和行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和挑战,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压力加大,部分不良资产暴露。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小银行面临操作风险的数量并不高。随着经济的稳步回升,引导国内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整体可控。

应进一步拓宽不良处置渠道

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剥离需求相当迫切,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日前表示,“银保监会非常重视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的健康发展。过去五年累计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贷款5.3万亿元,力度非常大”。在化解不良资产和相关风险方面,银保监会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坚持改革化险一体推进,统筹推进中小银行的改革和化险;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用科技手段来巩固中小银行在支农支小领域的传统优势等多种方式。

顺应监管指导,银行在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也有了更多可能。一位城商行信贷部门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对银行来说,应着力推动智能风控体系建设,以平衡风险、资本、收益为目标,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完善统一授信政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强化贷后管理,全方位提高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流程化和专业化水平。同时,稳步调整资产结构,全面加强增量风险防控,严格资产风险分类标准,积极处置出清存量风险的同时,持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稳步夯实拨备基础,进一步增强风险抵补和损失吸收能力。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统一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基本原则、底线和要求,筑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应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若是为了达到合规要求,处置就可以以稳定、可行为主;若是为了改善银行资产结构、资产质量,这种情况下处置的策略可以有更多创新思路,例如和债务方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中小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来提升新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通过更低成本的融资来使得不良贷款变为正常状态的贷款。

“应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拓宽不良处置渠道,提升处置效率,同时银行应加大处置方式创新,例如进行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转让、不良证券化等方式。”周茂华如是说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