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PICC等保险公司关注“碳险”新能源投资

2022-08-29 10:48: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保险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据统计,实现“双碳”目标所需资本为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自然离不开金融业的帮助和支持。保险行业本身具有风险规避和资本运作的属性,可以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生活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银保监会今年6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指导银行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将ESG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可见,上市保险公司积极践行、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硬要求”。

从各品牌价值研究院收集的数据来看,领先的a股保险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绿色投融资,开发了不同种类的绿色保险,总投资规模在200亿元至3000亿元不等。其中,中国平安(SH601318,股价43.12亿元,市值7882亿元)和PICC (SH601319,股价4.82元,市值2132亿元)率先探索“碳汇保险”,帮助企业探索如何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实际利润。

绿色保险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a股保险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和ESG报告来看,绿色保险已经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和自身业务的组成部分,险种种类和数量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例如,中国平安在原有农业保险和新能源车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绿色保险产品类别——企业工程保险、碳保险和风险管理增值服务等。并推出涵盖绿色企业、绿色项目、非绿色企业的多元化盈利计划。

此外,平安产险还针对气象灾害推出了以“广东巨灾指数保险”为代表的巨灾保险,帮助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抗击巨灾,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减少损失,通过理赔服务加快灾后重建。

PICC以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引入了光电清洁能源保险、充电桩责任险等保险。

中国太保(SH601601,股价20.29元,市值1952亿元)也在积极布局清洁能源。早在2008年,CPIC就承保了国内首个海上风电东海大桥示范项目,持续提供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和专业风险防范管理服务。截至2021年底,公司水电发电承保金额突破500亿元,光伏领域承保金额近1000亿元;参与海上风电运营保险项目29个,总保额超过1000亿元;2021年,公司承保了国内46台在运核电机组的运行保险,总保额240亿元。

除了上述险种,保险公司的产品体系中一般还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和野生动物责任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保险公司将目光投向了“碳保险”领域。

例如,平安产险打造了一款绿色保险产品——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旨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对森林碳汇积累和增长的高效量化监测,实现承保项目的快速承保;并定期向客户反馈森林生长情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帮助客户提高碳汇生长水平。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在河北、广西、湖南三省试点,提供1558.2万元碳汇风险保障。

对于上市保险公司来说,践行ESG理念不仅能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效益,还能为公司业绩带来新的增长点。在操作路径上,上市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经济等方式进行探索。

例如,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信托向中广核风电公司投资20亿元,帮助中广核风电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上进行开发和运营;平安资产管理的子公司平安创盈已经设立并完成了45亿元的新能源基金的募集,并正在推动一只专门从事风电和光伏的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同时,平安资管通过债转股模式对目标公司进行增资,为国电投资的青海黄河三明治项目提供股权资金,用于降低企业新能源安装任务导致的资产负债率上升。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5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0万吨。

PICC于2021年设立了“双碳”主题资产管理产品,设计开发了三款“绿色”组合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并注册了业内首个“碳中性绿色债权资产管理产品”。此外,公司还为“双碳”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包括债权、股权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如江西上饶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基础设施的债权投资计划,总投资10亿元。资金将用于上饶701.148MW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84.1万MW,节约标准煤10.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3万吨。

中国太保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产业基金等形式直接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领域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

具体来看,2018年以来,中国太保共发行了近150亿元的绿色相关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涉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业等领域。例如,CPIC资产去年8月发行的首只碳中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旨在聚焦碳中和相关资产,引导投资者践行碳中和理念,共享碳中和发展成果。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发行绿色相关债券和股权投资计划总额近150亿元,绿色投资约233亿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