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稳健收益本源“固定收益”基金迎持续规范

2022-09-08 14:39:00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近年来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固定收益”基金正在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据记者采访了解,8月中下旬以来,博时、博道、广发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的“固定收益”基金均符合监管层对“固定收益”的最新定义,这些基金也成为首批标准化的“固定收益”基金。此外,近期监管层也对“固定收益”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持续的监管规范下,“固定收益”基金的发展正在回归稳健收益的源头,凸显“固定收益”的特征。

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获批

近期监管部门明确规定,合同约定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为10%至30%的产品,只能称为“固定收益”基金。权益资产包括股票、可转换债券和可交割债券。

首批标准化“固定收益”基金已于近日获批。8月中下旬以来,博时、博道、广发、交银施罗德、郭芙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固定收益”基金。这些新获批的“固定收益”基金严格遵守监管对“固定收益”的重新定义。

“我们很早就上报了‘固定收益’产品,期间多次与监管机构沟通,包括在合同中明确权益类投资比例。而且我们讨论了是否在基金合同中注明‘固定收益’产品,并设定持有期,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表示。

除了重新定义投资范围,最近,中国基金业协会对管理“固定收益”产品的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据多位业内人士反馈,原则上,除同业存单外,所有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基金的基金经理都应具备一年以上权益类产品投资管理或权益类资产研究的经验。另外,两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的,至少要有一个基金经理符合要求。

“固收+”基金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今年以来,多只“固定收益”基金净值回撤较多。据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统计,2022年“固定收益”基金的收益表现远不如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负,波动较往年更大,导致投资者大量赎回。

从规模变化来看,“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持续处于高速扩张阶段直至2022年,但进入2022年后,其规模有所下降。二季度规模较去年末减少1608亿元,新基金数量也有所减少。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监管规范来得正是时候。上海某基金公司产品总监直言,此前,市场通常将二级债基和偏债基混合型基金都归入“固定收益”范畴。特别是,虽然很多基金产品合同规定了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但可转债等具有权益属性的资产被归入了债券资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二级债基和偏债基混合型基金权益仓位较高,导致基金波动较大。

上述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对“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了严格规范,使“固定收益”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定位更加清晰,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能以“固定收益”基金的名义进行宣传,让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也有同感。其表示:“明确界定‘固定收益’基金的概念和标准,实际上更有利于此类产品的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符合明确基金风格的整体发展趋势。在实际宣传推广中,存在一些滥用‘固定收益’概念的情况,会影响投资者对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判断。为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居民理财资金开始寻求新的投资方向。今年以来,权益市场相对动荡,以稳健著称的“固定收益”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规模迅速突破万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定增”基金应该回归初衷,即以稳健收益为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相对收益,忽视净值回撤,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业内人士对“固定收益”基金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看好的。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表示,监管明确“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范围后,由于投资者与基金产品匹配度较低,预计规模波动会有所降低,“固定收益”基金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第一,全净值时代,在纯固定收益产品不得不面对净值波动和回撤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偏好“固定收益”产品;其次,“固定收益类”产品通过多资产配置和低相关性策略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第三,低利率环境是大势所趋,权益类资产成为增加收益的重要来源,“固定收益”产品可能大有可为;第四,居民财富在积累,对金融资产配置的需求在增加,“固定收益”产品的规模有望随着市场的增长而自然扩大。

“固定收益”基金的风格越来越清晰,产品类型也进一步丰富。以博多、瑞多元新获批的持有6个月的混合型基金为例,通过量化的方式赋予其“固定收益”,这也是基金行业公募中第一只“固定收益”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