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新规三年过渡期即将结束 28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市场被重塑

2021-12-29 10:40: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就像重生一样。”2021年底,某城市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向记者总结。

今年标志着资产管理新规三年过渡期的结束。回顾过去三年,从监管角度看,从现金管理产品新规、估值方法切换、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方式转向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配套政策紧密衔接,引导理财市场进一步回归本源;从行业层面来看,金融子公司的团队在稳步扩张,产品在向真净值迈进,一切都在向规范有序的运营迈进。

过渡期的结束指日可待,意味着它占据了资产管理市场中最大的银行理财市场(约28万亿元),告别了过去10多年来一直运行的规则,市场彻底重塑了3354行业,打破了“正义交换”,让产品真正净了,彻底回归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标准统一,行业壁垒消除,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同台竞争。大型资产管理竞争暗流涌动。

监督:政策弥补长期制度的不足。

虽然过渡期结束指日可待,但监管部门无意放松,规范性文件很多,旨在填补长期制度的不足,使银行的财务管理逐步公开化,彻底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

6月17日,经过一年半的公众咨询,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号文,对银行现金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收紧要求,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监管标准保持一致。

这意味着高达7万亿元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面临整改。受此影响,随着预期收益率和规模下降,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公司不仅要满足要求,还要寻求新产品来满足需求。

10天后,《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理财产品销售层面有了新的“规定”。8月底,为进一步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监管部门直指“伪”净值产品,窗口指示银行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新的理财产品市值,并对股票进行整顿。也就是说,在过去,摊余成本法这种平滑净值波动的资产计量方法,必须改为市场价值法才能真实反映净值的波动。消息一出,市场上一片哗然。

12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了理财产品流动性控制的重点和细则,旨在提高理财公司资金赎回能力,防止被动变现资产降低产品净值。在市场参与者看来,至此,银行理财业务短期系统的填充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

产品:估值方法转换为真实净值

政策反复的背后,核心本质是推动理财产品的真实净值。尤其是上述资产估值方法的切换,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彻底告别了虚假净值。

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特征一般偏好短期投资,追求稳健收益,对损失的容忍度较低。因此,银行理财为了平滑收益曲线,习惯用摊余成本法计量资产,人为“调整”收益率。在这种操作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不能真实反映收益率和风险,反而强化了理财投资者对“公平交易”的预期,这与新的资产管理规定背道而驰。

从全市场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净值产品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26.08%。银行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7%,净值比率超过86%。市场人士预计,以这样的发展速度,过渡期结束后,净值率达到90%应该没有悬念。

市场:资产管理机构同台竞争

监管标准逐步统一,行业壁垒进一步拆除,“与人竞争”的时代已经开始。对于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来说,无形中被推到了多方竞争的前沿。

未来如何面对券商、基金、信托、保险公司、合资理财公司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大部分负责人的回答是:明年重点提升投研、资产配置等能力建设。并丰富产品货架,满足投资者需求。

交通银行业务总监、交通银行理财董事长涂宏近日表示,面对新的挑战,理财子公司需要不断锤炼在IT、运营、风险控制、产品研发、投资研究、渠道和交易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建行理财总裁谢也表示,未来要加快金融科技能力、投资研究能力、大规模资产配置能力三大能力落地。

对于没有金融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据记者了解,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受限,可能演变为单一代理渠道。一方面,有监管因素;另一方面,是一些小银行的主动选择。这些银行理财规模不大,收益贡献较小。与投资相比,退出可能是明智的。

对于中型银行来说,它处于两难境地。比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虽然两年前就申请成立了金融子公司,但是还没有获批。一位来自某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明年的工作重点是解决现金管理产品的不规范缺陷和整改,在获得批复后再考虑新的理财业务策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