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网红产品有新要求: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定收益”名义宣传

2022-08-17 10:45:00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陈墨张燕北

近两年,热门产品“固定收益”基金迎来了新的监管要求。

记者独家获悉,日前,监管层对部分基金公司进行了窗口指导,明确“固定收益”基金的宣传口径为——,即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定收益”的名义进行宣传。

多位受访者表示,此次明确“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范围和宣传口径,可能是为了让“固定收益”基金回归其原有的风险收益特征,突出其稳健性,提高投资者适当性的匹配度。

“固定收益”基金的宣传迎来了新口径

很多投资者都很熟悉“固定收益”基金,最近又有了新的动向。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层收紧了此类产品的宣传口径,并对其权益类投资比例提出了要求。

具体来看,经多位公募人士证实,部分基金公司日前收到窗口指导。对于基金合同中定义的权益类资产占投资组合比例超过30%的产品,不能在宣传中称为“固定收益类”基金,也不能根据“固定收益类”基金的特点进行宣传。

“我们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今年以来,一直有收紧‘固定收益’产品宣传的传闻,但现在进一步明确‘固定收益’产品的权益投资将在30%以内。”据一位市场人士预测,基金公司很多“固定收益”产品的宣传资料可能需要紧急修改。

另一位知情人也表示,近期确实有一个指导的窗口。“目前这类产品比较杂,所以对‘固定收益’产品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合同中暂时规定10-30%份额投资的产品称为‘固定收益’基金,以‘固定收益’产品作为宣传。投资比例为0-10%的产品不能称为“固定收益”基金。”

“据我所知,有消息称申报新产品需要写承诺书,其中要求30%以上的权益仓位不能由‘固定收益’产品提升,这也意味着固定收益产品的权益仓位上限为30%。同时,新上报的偏债混合产品按照10%至30%的股票仓位比例进行申请。”另一个人说。

但也有人表示暂时没有收到这个要求。该人士表示,关于偏股混合、偏债混合、平衡混合的定义,一直有传言。“今年以来,偏债混合型基金审批非常缓慢,审批细则可能正在讨论中。今年整体不鼓励‘固定收益’这个词,可能是目前的大背景。”

关于收紧“固定收益”基金宣传口径的窗口指导,华南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最近与银行沟通时,了解到有很多一线客户对“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诉。去年银行渠道的“固定收益”基金代销非常火爆,经常以“理财换人”作为宣传点。因此,这些产品吸引了许多以前由银行理财的客户,而这些投资者普遍风险偏好较低。随着市场动荡和“固定收益”的丧失,这些客户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并发起投诉。

他进一步表示,当初鼓励发展“固定收益”基金,是因为这类产品可以承接净值化转型下渴望寻求替代的银行理财庞大客户群;另一方面,利用一定比例的资产进行股权投资,也有助于提高股权投资比例,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但在“固定收益”基金的宣传、推广和发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引起了监管的重视和约束。

进一步规范“固定收益”的风险收益特征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固定收益”产品有:二级债基、偏债混合、灵活配置偏债策略基金等基金。由于二层债基和偏债基混合基金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资产配置工具,成为“固定收益”的主要产品形式,也是基金公司宣传中最常见的两类固定收益基金。

据了解,两者最新规模占“固定收益”总规模的90%以上。

事实上,目前“固定收益”这个大概念下所包含的基金产品差别较大。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例。WIND资讯统计显示,目前偏债混合型产品的风险级别基本为R3-中等风险,但投资股票仓位的最高限额为“20-65%”,也有“0-20%”等较低的,其中投资范围最大的为“0-30%”,占比超过50%。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固定收益”基金的范围太广,投资者很难明确识别。在基金公司和渠道的宣传中,“固定收益”基金常用的说辞是稳中有低,进可攻退可守,但实际上权益类投资的上限比例差距巨大。

“以灵活配置偏债策略基金为例,其权益投资比例一般为0到10%或40%,而这些都是非契约性的约定。基金经理在投资实践中有很大的仓位调整空间。在他看来,组合股票和债券的比例高达4: 6甚至5: 5,真的很难称之为低波动的投资产品。”他表示,今年以来没有发行灵活配置基金,或者是因为其仓位配置过于灵活,产品风险、收益、定位模糊,难以识别客户。

此外,也有人表示,近两年由于结构性行情明显,一些“权利”比例较高的“固定收益”产品一度创造了不弱于偏股混合型基金的业绩,因此不少基金公司积极布局此类品种。但今年由于市场动荡,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尤其是一季度。目前来看,进一步的约束和监管更有利于“固定收益”产品的发展。

据华南某公募人士介绍,“固定收益”产品诞生的初衷是承接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P2P退出历史舞台、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追求稳健投资产品的需求。所谓“固定收益”是指以债券为底仓的固定收益部分,“”是指可转债、新股、固定收益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权益部分。“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最高30%的股票仓位更为合理,使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进一步明确,风格更加稳健。权益仓位在40%、50%甚至更高的产品,在震荡的市场中波动会很大,可能跟稳健的投资者不匹配。”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监管部门加强对固定收益类基金宣传口径的限制,或者对“固定收益类”基金的权益仓位进行限制,从而降低其净值波动,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同时也规范了“固定收益”的宣传口径,真正践行投资者适当性。

“固定收益”产品近两年比较流行。

这一年中规模缩小了。

近两年,尤其是2021年,“固定收益”基金迎来大爆发,一时间成为行业内外的热词。

“固定收益”基金发行取得突出成绩。2021年,“固定收益”爆款基金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全年诞生6只百亿级“固定收益”产品。此外,其中20只发行规模超过50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超过1.84万亿元,较2020年末的8664亿元激增112.5%,而2018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仅为1986亿元。从持有人数量来看,“固定收益”持有人总数为2577.79万人,较2010年大幅增长3.83倍。与此同时,“固定收益”基金也出现规模缩水,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净赎回。但整体缩水比例不高,仍保持较高的规模水平。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场“固定收益类”基金1132只(计入偏债混合和二级债基),较去年底增加157只;总管理规模1.77万亿元,比上年末减少703亿元,规模略低于3.82%。

深圳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2019年以来,“固定收益类”产品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者稳健的理财需求。而且“固定收益”产品本身也侧重于稳中求进的定位,代表着相对较低的回撤和相对稳定的收益。因为今年基础市场波动,“固定收益”整体表现一般,导致规模略有下降。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明确“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范围和宣传口径,可能是为了让“固定收益”基金回归其原有的风险收益特性,突出其稳健性,提高投资者适合度的匹配度,更有利于“固定收益”产品的发展。

“事实上,今年以来,稳健收益、严控回撤、重视投资者体验等‘固定收益’基金规模逆市飙升。”一位市场人士透露,在住房不炒、资管新规的背景下,投资者布局“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只要业绩扎实,“固定收益”类产品还是大有可为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